您所在的位置:

首页 > 产品中心

【合肥的一字之变】民生实事:从我们“干得好”到群众“觉得好”

发布日期: 2024-03-26 00:48:27 来源:产品中心

产品参数

  近20年来发展最快的城市之一、手握“科创”和“产业”两张王牌、经济总量迈入“万亿俱乐部”……

  然而,“黄金发展期”和“矛盾凸显期”总是相互交织。在高歌猛进中,合肥在交通、住房、环境等方面的“大城市病”日渐显现,客观上影响了群众的幸福指数。特别是,普遍化的“大服务”与个性化的“小需求”不相适配,群众的操心事、烦心事、揪心事更为复杂多元。

  人民城市人民建,人民城市为人民。改革发展,民生是落脚点。如何回应“城市过万亿,跟我啥关系”的戏谑,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,成为合肥面临的一道必答题。

  在合肥市十六届人大三次会议闭幕会上,安徽省委常委、合肥市委书记虞爱华说:“领导干部工作中做什么,不要总是‘我觉得’,而是要看‘群众觉得’,群众觉得好,才是真的好。”“要看群众获得感有没有增强,要听群众有没有发自内心地点赞。”

  过去一年多来,群众点不点赞、叫不叫好,成为各级领导干部谋划推进工作的重要衡量标准。

  合肥以前所未有的自觉、力度、办法,聚焦解决群众“急难愁盼”。停车难、难、治絮难、治藻难等诸多新老问题,在“新招硬招实招”强力推动下逐一破解。

  从问需于民、问计于民到设立“办不成窗口”,合肥以“群众觉得”为出发点,以“群众满意”为落脚点,用心用情用力办好民生实事,一批群众急难愁盼的事,不断得到破解。

  众所周知,一些沉积多年难以解决的问题仍不同程度存在,“老大难”成了群众的“心头烦”。

  一条路的“堵点”、一栋楼的“痛点”、一条街的“槽点”……凡此种种,都是不动真碰硬就啃不下来的硬骨头。

  事不避难,义不逃责。越是群众觉得“难过”,就越不放过;越是事情“难干”,就越要大干。

  杨絮满天“难看又难受”。为了让群众获得感再增强,合肥市委、市政府直击“治絮难”问题,下大气力破解,短短4个多月时间里,将5万多株意杨全部科学合理截短修剪,并有序替换树种,“春天的烦恼”迎刃而解。

  有序解决、逐步推进,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,好的初衷和好的效果实现有机统一。

  重拳出击,合肥向群众反映强烈的违法建设“亮剑”,还地于民、还路于民、还绿于民。

  勇于担当,善于作为。解决群众的“急难愁盼”,合肥初心不改,以马不离鞍、缰不松手的定力,以善作善成的能力,以钉钉子精神一抓到底。

  一件件由来已久的“老毛病”被破解,“揪心事”变“暖心事”,群众看到了变化、感受到了温暖、得到了实惠。

  “太方便了,以后再也用不着爬楼梯了!”老旧小区加装电梯,合肥包河苑广电小区叶利光老人期盼已久,感叹“事儿办到心坎上”。

  近年来,合肥人口加速集聚,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多个方面数据显示,合肥非流动人口936.99万人,十年新增人口191万人。

  比如,机动车迅速增加,出行、停车成为“两难”;人口增长快,学位还不能完全满足需求;群众节假日游玩需求也慢慢变得大……

  今年,合肥将高考“满城跑”改为“就近考”。图为2021年6月7日,在合肥市第八中学考点外,考生走出考场。张大岗摄

  今年高考,合肥将原来全市一个高考考区分拆为四个分考区,市区2.9万名考生就近就便自主选择考区,不仅免去往返奔波之苦,也解决了订不到宾馆而无法休息的烦恼,家长和考生欢欣鼓舞。

  此外,市区道路沿线分钟;慢慢的变多老旧小区顺利加装电梯……一件件实事,像一股股暖流,不断涌入群众心间。

  近几天,市民驾车经过南二环的最大感受就是畅快,随主线高架桥放行,这个往日城区最大堵点,如今成了合肥人心中的“明星路”。更令人惊叹的是,从开工到通车,只用了9个多月,比计划工期提前了半年多!

  违法建筑是城市痼疾,影响城市发展和群众生活。合肥在违法建设治理专项行动中,广泛发动群众参与,用5个半月时间拆除1.5万余处、近230万平方米,再次创造“合肥速度”,真正还地于民、还路于民、还绿于民。

  合肥将继续坚持问题导向,办好民生实事,不仅要求我们“干得好”,更要让群众“觉得好”!